干警手记

感受“一塔湖图”


作者:吴绪源 发布日期:2011-10-14 【收藏本文
 

20109718日,承蒙组织关心,我有幸到北京大学参加了“广东法院系统领导素能提升高级研修班”(第七期)的学习,收获良多。      

一个多世纪以来,北京大学一直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。她“爱国、进步、民主、科学”的传统和“勤奋、严谨、求实、创新”的学风,知之者可能并不多,但她在国人心中的崇高地位和神秘感不容置疑,走进北大,哪怕真的只是进去走一走,都一定是,绝大部分未被北大录取的读书人之梦想。

当我的梦想成真,心中莫名的就多了一份满足感。在清代皇家园林基础上建起来的北大燕园,风光旖旎,胜景随处所见,一楼一景一草一木可能皆有典故,皆有来历。最为著名是博雅塔、未名湖和图书馆,北大人都自豪地称之为“一塔湖图”。110多年来,不知有多少进步思想发源于斯,有多少经世智慧咸集于此!在校培训的短短十二天,我们总是抓住尽可能多的空余时间到未名湖边走,到图书馆里转,到纪念讲堂听,到静园六院看。边走边听边看边感受,感受“一塔湖图”,感受北大精神。

大学者,大师之谓也。北大是真正有大师的,虽然我们心中的大师本身并不认为自己就是大师,甚至有的教授告诉我们:“现在有的自认为是大师者,无非是胆大、岁大,因为胆大所以无知者无畏,因为岁大,所以离死就不远了。”这可能是他的戏言,我并不认同。我觉得有几位不拿任何讲稿资料、手中只拿着一支粉笔、讲课滔滔不绝、条理清晰、关注现实、引人入胜且收获不浅的教授,他们是真正的大师。听大师讲课,到底收获了什么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,如省法官学院副院长王增泉在结业典礼的发言中所说,不需要大家背下些什么,而要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,有在北大学来的思维或者精神就可以了。其实大师传授给我们的东西都不是抽象的,而是具体的;不是深不可测的,而是大道至简的。

大师能借给我们一双慧眼,看清世界。关于什么是法治?有大师告诉我们,法治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,不是理论问题、学术问题,是可让人从容生活、把握自己命运的治理方式。中国法官写关于“法治”的论文没有几人不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,恰恰亚里士多德没有对“法治”给出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。法治是阳光之治、可预期之治、权力站在法律之下之治。醍壶灌顶,让我们茅塞顿开。如何看待教育、医疗、住房、养老等社会热点问题,有大师妙语连珠,旁征博引,一一为我解开迷雾。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如何?世界经济又将如何发展?有大师电脑般的记忆,让一串串复杂而准确的数据脱口而出,使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,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加充满信心。

大师教给我们立身之本、立身之道、立身之术。我理解的立身之本如大师所言,我们怎样对待生活,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;我们怎样对待别人,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。要得到什么,首先要问我能做什么?我为之付出了什么?付出了多少?不考虑代价而想要的收获,或许只是一种空想或者幻想。立身之道,有两位大师说得非常好。程教授说,“如果我三个小时的讲课,你能记住三句话,就说明我的讲课是有价值的。”他有三句话,我是记住了: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,“如果我们的一叶,能为别人带来一片浓荫,我们决不吝惜手中的一叶”,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,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,这是交友之道。教授说,中国文化之要义只是“道”、“礼”、“和”三字,而最终归之为一个字:“中”;国学的四要点为天人合一、阴阳五行、中和中庸和修身克巳。人都是普通人,要有小我意识,一点点成就真的算不了什么。我感到,听了他的一席话,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案做到宽容、爱心、仁慈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。关于立身之术,张延教授讲的《博弈论与现代思维》和杨金波教授的《社交礼仪》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。“术”其实是一个中性词,大师传授给我们的立身之术,可以让我们用理性和智慧尽量避免人生不必要的危机。

大师可解我们心中之惑。都说四十而不惑,但自己好象离“不惑”还较远。或者“不惑”仅是一种理想,孰能无惑?吃饭、睡觉,何其简单,然都市中人吃好、睡好者有几?幸福与财富无关,与内心相连,这是真的吗?我们在漫漫路上求索,很忙碌很劳累,但是否还记得起点时那个最简单、最朴素的目标或理想?类似的问题,大师虽无直接答案,但他们在讲坛上流淌出来的思想,仿佛能让我们略有所悟。“纸上得到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,或许这些思想是大师传授给我们的解惑之法,让我们在现实的躬行中,把心态放平,接近不惑。

大师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“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”,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,尊重中国的传统,依靠党的领导。大师独特、锐利的目光,能洞察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,理解法院工作面临的困境和进路,他甚至认为法官面对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,而是现实的社会生活问题,广东法官是中国最难的法官之一。以“依法治国、执法为民、公平正义、服务大局、党的领导”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反映了执政党的要求,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法治建设上的体现。要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,必须清楚其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。其实说西方并不存在一个完整的西方,英美法律差别就很大,各个国家差别都很大,照搬西方的做法显然十分无知。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很大的命题,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去感受和理解。重要的是,我们要清楚,一个案件就是一个社会矛盾,化解矛盾,解决问题,就是真正的司法能力,真正的司法水平,从这个意义上说,理论水平也许是其次的。大师一再强调,法治的进程往往与学者、理论家关系不大。据说在北大人眼里没有权威,正是他们批评思维和强烈的使命感,使北大精神和优良学风薪火相传,推进着思想的进步,推动着社会的进步。

走在“一塔湖图”,不管是清晨、中午或者黄昏,都听不到喧哗和特别嘈杂的声音,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莘莘学子们的匆匆步伐,听到更多的是朗朗的英语读书声。燕园学子,人中龙凤。在人们的心中,他们可能是时代的骄子、未来的社会精英,曾经的“神童”、“高考状元”等等,但他们对学习曾经付出的努力和正在付出的努力,恐怕非常人可比,北大的传统和学风,使他们不断在一个高度走向新的高度,或者他们根本不是什么“神童”,他们比常人更懂得第一不是永恒的,只有发奋学习,真正掌握过硬的本领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

作为北大的一名匆匆过客,我对北大的了解还十分有限,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也不深,不过,法学院的张守文院长、汪建成副院长都一再强调,“你们曾经到北大学习过,无论毕业还是结业,都是北大的校友”,也许这是北大“兼容并包”的一个体现。对“北大校友”之名,我们都感到有点不好意思,但我们会牢记住北大老师的教诲:有声有色地工作,有滋有味地生活,有情有义地交友。我也想把北大“勤奋,严谨,求实,创新”的学风,转化为今后工作的作风,尽己之力,为法院工作的科学发展多做一些贡献。

责任编辑:吴绪源 来源于: 【讨论列表】【 返回 】【 打印 】
建议使用1024*768分辨率浏览效果最佳
粤ICP备15020197号-1 地址:中山市东区博爱五路62号
粤公网安备 44200002443317号